互联网 + 的确很牛,问题是你自己也变牛了吗?
>>>>
互联网 + 的到来 , 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……
受访中 , 有白领形容说 :" 互联网 + 就是个诱人的美女 , 缠上了就甩不掉 ", 不少白领 , 生活因此变得 " 鸭梨山大 "。
“我没有了自己的碎片时间”
某公关公司客户经理小胡说 ,在没有朋友圈的时代 , 碎片时间都是自己的 , 可以用来发呆、胡思乱想 , 在节奏忙碌的工作中得到一丝的放松和减压。" 就好像在水底憋着一口气 , 得时不时浮出来呼吸一下。可是现在所有的碎片时间都用来刷朋友圈 , 没时间都要挤出时间来刷 , 刚开始是因为想要获取信息 , 知道大家都在干嘛 , 但养成习惯以后就变成改不了的强迫症。好像全世界都在刷 , 我不刷的话就会错过什么 , 总是活在一种压力山大的状态下 , 整天都觉得自己好忙好累 , 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浮出水面呼吸一下。"
“现在连聊天也聊不起来了”
某图书出版公司的美术设计人员杜小姐说 ,原本一天忙碌的工作下来 , 跟朋友家人好好聊聊天 , 就是最能够放松心情和减压的方法 , 可是大家被互联网 + 的春风刮过以后 , 好像再也没有碎片时间跟眼前人相处了。" 中午约了要好的同事吃饭 , 她走出办公室搭电梯就开始刷朋友圈 , 走进餐厅坐下来 , 急匆匆点好菜又开始刷 , 吃饭的时候一只手拿筷子一只手举着手机 , 结果整顿饭下来 , 我俩就没说上几句话 ; 老公也是一样 , 刷完朋友圈就是微博、知乎还有一些新闻客户端 , 看到阳台种的花被风刮倒了 , 第一件事不是去扶 , 而是拍照发圈。他每天上班遇到什么有趣的人和事 , 也是统统发到朋友圈 , 而不会亲口跟我分享。吃饭睡觉都要抱着手机 , 每天因为都要上班相处的时间就不多 , 现在连聊天也聊不起来了。"
“脱离了网络 , 无法生活。”
杜小姐读初中的儿子也是朋友圈的使用者 , 他在网络上妙语连珠 , 风趣幽默 , 各种段子张口就来 , 可是现实中待人接物却显得木讷 , 沉默寡言 , 好像另外一个人。" 他会在网上玩唱吧这些 , 但现实中却不会跟同学朋友去 KTV, 我带着他去餐厅酒吧跟朋友一起聚会 , 他也是显得对环境很抗拒 , 呆呆的样子。逢年过节他会在网上发很多内容 , 也会送虚拟礼物 , 现实里却不会说句祝福的话。而且 , 他早就到了对异性感兴趣的年纪 , 可是现实中遇到同龄女孩子 , 他完全不懂怎么跟人家相处 , 还是木木的样子 , 我那个年代男孩子本能就会去讨好一下女孩子 , 献殷勤一下 , 他完全不会。毕竟人的生活是在现实里面过的 , 这个年纪还不会与人相处 , 我有点担心他以后。"
“整个人直接活在了朋友圈。”
在表达了担忧和不满情绪的受访者当中 , 不少受访者说自己最担心被信息泛滥所裹挟 , 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国企职员龙小姐说 , 在没有微信朋友圈以前 , 自己接收到新闻和外界信息以后还是会独立去思考的 , 但自从每天刷上了朋友圈 ," 就觉得朋友圈多大 , 世界就有多大。某件事情朋友圈里很多人转 , 就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很关心 , 整个人直接活在了朋友圈里面 , 思维直接受到影响。"
互联网 + 的到来 , 他们的职业发生了变化……
受访中 , 有三成人表示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实在太方便太快捷了 , 而且是免费 , 这就让我们的生活中减少了很多独创和差异性 , 尤其是文创类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对这方面的担忧更多。
“太多品牌和艺术家把自己玩坏了”
时尚买手 Manson 说 ,从前想要找到有特色的小众品牌 , 要投入很多时间精力 , 甚至全国、跨国地去跑 , 国际奢侈品牌对于给他们做蕾丝、纽扣等配件的小作坊可是万分保护的。" 有了互联网 , 我们分享和搜索消息确实是方便了 , 可是我们看到 , 人家也看到 , 对于搞创作的人来说就容易产生浮躁 , 很难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东西。比如说有个设计师 , 以前做东西做得不错 , 后来开了家网店 , 逐渐发现怎么人家的东西做得比我糟糕 , 还能卖得比我贵比我多 , 就心里不平衡了 , 产生趋利的思想去跟从那种做法 , 去跟随去抄 , 离做优质精品的道路越来越远。有了网络以后 , 我看到太多品牌和艺术家把自己玩坏了 , 没办法 , 劣币驱逐良币。"
“越来越多高度重合的音乐 ‘ 爆款 ’”
独立音乐人果果说 ,以前网络不流行的时候 , 音乐人之间只是小圈子的聚会 , 没有广泛地交往 , 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长处写自己的歌 , 也很少去关注别人赚多少钱 , 安贫乐道 , 写出不少花了心血也有特色的作品。" 现在找素材太方便了 , 你都不用自己起早贪黑跑老远去录大自然的声音 , 不用去外地采风找灵感 , 用网上的素材就可以了 , 便宜有的还免费 ! 你完全可以闭门造车 , 很快写好一首歌卖钱。艺术创作的过程变成生产流水线那样 , 每个人写的歌都用网上的素材 , 都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和经历在里面 , 出来的东西跟爆款一样 , 貌似迎合市场 , 事实上却高度重合 , 而且难以打动人。"
“为了迎合 , 形象和格调都没了”
某民营广告公司创意人员晓白说 ,自己就是对互联网从爱到怕的一个典型。" 刚用上的时候觉得 , 哇太赞了 , 找东西看东西超方便 , 就好像碰到美女还让我予取予求一样 , 可是慢慢相处下来 , 这个美女太强势了 , 完全不听我的 , 她想怎样就怎样 !"
在广告创意工作中 , 他还发现客户变得越来越互联网化 , 刻意迎合网民的低俗口味 , 不在乎广告本身作为一种公众宣传品的形象和格调。" 客户喜欢用所谓的数据、点击量说话 , 追求引爆舆论的刺激点 , 可是这个产品本身定位是中高端人群 , 应有自己的范儿。我们就觉得 , 卿本佳人 , 奈何做贼呢 ? 真正的消费群体不一定是在网上嚷嚷得最凶的这群人呀。"
“误信负面消息 , 加薪预期落空了。”
某大型服装品牌的设计师董先生 , 去年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许多关于自己所在行业的负面消息 , 加上公司财务情况确实不好 , 说好的加薪没有实现 , 销售确实也在走低 , 后来就跳槽到一家电商服装品牌公司 , 现在半年过去 , 他说自己后悔得要命。" 出来以后才知道 , 以前的公司家大业大好啊 , 做事情有章程有条理。小的电商公司不规范 , 一个人要做很多人的活 , 而且不尊重原创和设计师 , 把一些网红款的服装买来改一下贴个牌就卖。他们一切就看数据 , 只要走量走得好这个款就做 , 不需要花时间去设计、去挑选材料和修改 , 好多设计师朋友知道我来了这个品牌 , 总是取笑我堕落了。而且工资跟服装卖的量挂钩 , 就逼着我去抄爆款而不是好好做设计 , 实际收入比以前还少了。"